數據分析大廠 競逐金融3.0 |
作者記者何英煒╱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5年2月5日 上午5:50
工商時報【記者何英煒╱台北報導】
不論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所推動的金融3.0,或是全球熱議的Bank 3.0,都正在為傳統的銀行及金融機構,帶來顛覆性改變。根據統計,2015年全球金融服務公司預計花費64億美元(約新台幣2,000億元)在大數據相關軟硬體和服務領域投資,而業界則是預估,未來5年台灣金融機構的相關投資也上看百億元。
未來全球金融機構啟動上百、上千億的投資商機,已經帶動了不少軟體、硬體、服務及系統整合商的競逐,包括SAS(賽仕電腦)、惠普、微軟等公司均躍躍欲試。
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近來多出提出金融3.0,希望銀行及金融機構能夠朝向網路化、數位化及行動化等目標轉型。未來包括結清帳戶、約定轉帳、辦理信貸、信託開戶等未來都不需要親跑銀行,直接利用線上服務即可完成。
SAS:對客戶的洞悉很重要
SAS銷售顧問暨經銷業務部副總經理高芬蒂表示,過去消費者到銀行都是「到站式服務」,即必須臨櫃辦理,但未來Bank 3.0或數位金融時代,消費者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,就可以帳轉或購買基金等金融交易行為。
對於銀行及金融機構業者來說,消費者的喜好,例如,什麼時候上網、喜歡看什麼、參加什麼社團及興趣偏好等資訊,都可以蒐集得到。這些稱之為「對客戶的洞悉」。
高芬蒂表示,如果銀行業者沒有辦法把客戶的互動和蛛絲馬跡蒐羅下來,以及跟他互動回應,「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淘汱」。她指出,客戶主導權比以前多的時候,銀行對他的了解就很重要,必須適性、適地及正確的時間,給予正確的推薦。
換言之,金融3.0及Bank 3.0所帶動的,不僅是龐大的商機,隨之而來的則是產業重新洗牌效應。
也因為對「客戶行為了解」已經成為銀行轉型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,不少銀行開始導入大數據的應用,來協助了解和挖掘並整理歸納消費者的行為。目前大數據的應用,第一個來自於客戶的線上行為,第二個是企業當中既有的文字資料。這些非結構性的資料,在一般企業當中約占有70%至80%,企業不是沒有資料,而是沒有能力處理這些資料。
銀行開始導入大數據分析
因應未來需求,銀行開始導入大數據及分析應用工具。業者分析,如果再加上其他相關的軟應體應用和升級,排名前20名的銀行,每年的投資預計約在4,000萬元至5,000萬元,如果是小型的銀行也約有2,000萬元左右,長遠來看,5年下來的整體累計投資規模至少上看百億台幣。
以台灣市場來看,業者導入的三大重點分別是行動應用、行動支付及LBS(適地性)應用服務。
目前導入分析應用服務較為成功者為玉山銀行。玉山銀行去年度獲頒亞洲銀行家雜誌「台灣區最佳資料分析專案獎」。亞洲銀行家雜誌(The Asian Banker)表示,玉山能夠針對顧客屬性做巨量資料分析(Big Data),提高精準度及縮短作業流程,並有效應用在整合行銷、顧客分析及預先額度審核上,是獲獎最主要關鍵。
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表示,玉山銀行建置了一支「祕密團隊」,約30人的CRV(客戶風險與價值)的祕密部隊,把客戶的喜好摸透透,該團隊運用SAS賽仕電腦最新的統計技術,精準掌握每位顧客的需求,並運用海量資料(Big Data)及資料採礦(Data Mining),捕捉每個消費者的生活風及行為模式,提供客製化的服務。 |
|
資訊來源 |
相關站台:1,2,3,4,5 |
|